新生兒黃疸

發佈日期:110/08/26

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臨床問題,當嬰兒血清中全膽紅素濃度超過5~7mg/dL時,臨床上就可以看出嬰兒的黃疸,而當血清中全膽紅素濃度等於或超過15mg/dL時,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大部分嬰兒在出生後一星期會出現暫時性的黃疸,但一星期後即看不到黃疸,此稱為生理性黃疸。其膽紅素最高點約在出生後3~5天,之後慢慢滑落不需治療,但需先排除其他病理性黃疸後才可下診斷。1~2%餵母乳嬰兒所發生的黃疸較深且久,甚至高於15mg/dL。

母乳哺育引起黃疸

  1. 早發型(出生後一週內)

因初乳所提供的熱量及水份不足,同時造成出生前幾天時排便次數少而使腸肝循環所致。一般只要增加餵食次數和熱量,同時避免提供其他如白開水或葡萄糖水等,即可改善。

  1. 遲發型(持續性黃疸超過三星期以上)

目前認為是母乳中的成分抑制並影響膽紅素之接合所致,導致腸肝循環增加。此時若中止哺育母乳24~48小時後,膽紅素會迅速降低,之後再餵食母乳也不會再回升,故可繼續母乳哺育。

非生理性黃疸治療方式

非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病理現象,須作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其病因有:

  • 新生兒溶血性疾病(如ABO母子血型不合症);
  •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如蠶豆症);
  • 先天性感染。

非生理性黃疸之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及交換輸血療法,如果是直接型高膽紅素血症則需進一步檢查。

未接合膽紅性如未和白蛋白聚合在一起,就能夠穿透細胞膜造成細胞壞死,其對身體各組織皆具毒素,臨床上尤以膽紅素腦病變(核黃疸)最具意義,嚴重可造成嬰兒動眼神經麻痺、耳聾、神智障礙和腦性麻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