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貧血了嗎?

發佈日期:112/05/03

文◎藥劑部王又鈞藥師

貧血(Anemia)

也稱做血紅素低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貧血為男性Hb<13 g/dL(<130 g/L;<8.07 mmol/L ) 或 女性Hb<12 g/dL (<120 g/L;<7.45 mmol/L)。

當人體缺乏足夠的健康白血球來運送氧氣至身體各組織時,就會發生貧血的情形。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若覺得自己有貧血的情形,建議看醫生尋求專業的診斷。

貧血的治療取決於不同病因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能是藉由營養素補充或是其他醫療手段,若想預防貧血的發生,應培養健康、均衡的飲食以及正常的生活作息。


症狀

貧血的症狀會因貧血的原因以及嚴重程度而不同,當然也有可能無任何症狀。

貧血的症狀包括:

  • 疲勞
  • 虛弱無力
  • 皮膚蒼白
  • 心律不整
  • 呼吸短促
  • 頭暈、頭痛
  • 胸痛
  • 四肢冰冷

 

貧血常見類型及治療概述

  1. 缺鐵性貧血:通常是體內缺乏鐵所引起,治療方式可通過鐵劑的補充以及改變飲食,若缺鐵的原因是失血(月經除外),必須找到出血點止血。

成分

中英文名

副作用

注意事項

Fe(OH)3 polymaltose complex

Tedalin

鐵達寧咀嚼錠

噁心、嘔吐、便祕、腹瀉

  1. 建議空腹使用;若有胃部不適,則改隨餐服用
  2. 服用大便會呈黑色
  3. 茶、咖啡或含鈣、鐵、鎂、鋅製品請於服藥前1小時或後2小時服用

Ferrous citrate

Foliromin

服樂明錠

噁心、嘔吐、便秘、腹瀉

  1. 維生素缺乏性貧血(惡性貧血):除了鐵以外,身體還需要葉酸及維他命B12來製造健康的紅血球,缺乏這些營養素的攝取會造成貧血,若攝入足夠B12卻無法吸收也會造成貧血。此外,血液透析、懷孕可能會引起葉酸缺乏進而造成貧血。

成分

中英文名

副作用

注意事項

Folic acid

Folic acid

葉酸錠

味覺異常、食慾降低、噁心

可能造成嘴裡有苦味或不舒服的味覺感

Beston, Vit B2, B6, B12

Hi-beston

愛-必賜康錠

輕微腸胃不適

尿液呈黃色為正常現象

Vit B12 

Methycobal
彌可保膠囊

腸胃不適

 

Thiamine ,Pyridoxine , B12

Anvita(B-complex)

安維他注射液

過敏、噁心、嘔吐、注射部位血管痛

皮下注射時,宜與20%葡萄糖液混注,以減少痛覺。

Hydroxocobalamin acetate

B-RED
杏立血注射液

食慾不振、噁心

避光儲存

  1. 慢性貧血:通常伴隨著其他慢性疾病出現,例如:慢性發炎、慢性感染、慢性腎病或各種癌症,主要專注在治療目前的疾病,而貧血的治療包括給予紅血球生成素(EPO)、鈷(維生素B,即一類含鈷的複雜有機化合物)

成分

中英文名

副作用

注意事項

Darbepoetin

Nesp
耐血比注射劑

高血壓、類流感症狀、水腫、腹瀉

  1. 使用前應檢測Hct(血容比)
  2. 應做鐵質儲存評估(看身體是否缺鐵)
  3. 應排除Vit. B12或葉酸缺乏,腸胃道出血、全身性感染或發炎疾病等情況

Epoetin-beta

Recormon 2000 IU
Recormon 5000 IU

容可曼針筒裝注射劑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epoetin beta

Mircera
美血樂注射劑

  1. 鐮刀型貧血:遺傳導致的血紅素異常,在某特定的情況下(通常是缺氧狀況),易造成血色素聚合,因而形成鐮刀型紅血球。治療以減輕疼痛和預防併發症為主,患者一般早期可每日使用青黴素和適當的免疫療法預防,以避免因其他感染(如腦膜炎)而使症狀複雜化。口服Hydroxyurea或是口服L-glutamine可減少發作時的疼痛危象,而紅血球輸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也是目前可用的治療方法。

成分

中英文名

副作用

注意事項

Hydroxyurea

Hydrea
愛治 膠囊

腸胃不適、嗜睡、
白血球減少、貧血

建議整粒吞服,若無法整粒吞服,應將膠囊內成分完整倒入水中,攪拌後立即服用

  1. 地中海型貧血:一種隱性遺傳、慢性的溶血性疾病,主要原因是特定基因的缺陷,導致血紅素在合成時,沒辦法製造出最完整、堅固的紅血球。若是輕度的則不需要治療,較嚴重的可能需要輸血、脾臟切除或骨髓移植。
  2. 再生不良性貧血:當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紅血球時,就會發生這種罕見且危及生命的貧血,發生原因可能是因為感染、化療、接觸有毒物質、藥物、自身免疫疾病等等。

結語

提醒您,此衛教文章僅提供相關醫學知識及訊息,切勿自行診斷,若懷疑有相關症狀仍須經由醫師專業評估,有相關用藥問題也可詢問醫師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