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與肥胖的關係】──從「胖」到病,減重不能等
一、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代謝異常的綜合症候群,其特徵包括中樞性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與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由多項危險因子組合構成,這些因子彼此交互影響,顯著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危險因子如下,只要以下五項中有三項以上異常,就代表您可能已經有代謝症候群
項目
|
標準
|
腹部肥胖
|
男性腰圍 ≥90 cm女性腰圍 ≥80 cm
|
高血壓
|
收縮壓 ≥130 mmHg 或 舒張壓 ≥85 mmHg 或 正接受治療
|
高血糖
|
空腹血糖 ≥100 mg/dL 或 正接受治療
|
高三酸甘油酯(TG)
|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 或 正接受治療
|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
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 或 正接受治療
|
代謝症候群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代謝危險因子的集合體。代表一組高危險的體質狀態。根據研究,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
二、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什麼關係
肥胖,尤其是「肚子胖」的「內臟型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關鍵元兇
代謝症候群的核心問題,來自內臟脂肪過多、胰島素作用變差(胰島素阻抗),進而引發:
- 血糖上升(糖尿病風險增加)
- 血壓升高
- 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升高、好膽固醇下降)
肥胖帶來的生理變化
|
可能造成的代謝後果
|
內臟脂肪堆積(腹部肥胖)
|
釋放慢性發炎因子(如TNF-α、IL-6)干擾胰島素作用,促進胰島素阻抗
|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胰島素阻抗)
|
血糖控制變差,導致高血糖、糖尿病風險上升
|
脂肪代謝失衡
|
血脂異常:三酸甘油酯上升、好膽固醇(HDL)下降
|
慢性發炎、荷爾蒙失衡誘發交感神經活化
|
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 歲成人有 24.8%(約四分之一)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且男性(30.4%)高於女性(19.7%)。相當於在台灣每四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有代謝症候群。
在成人族群中,屬於肥胖或腰圍過粗者有超過 30% 已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其餘國際研究更指出,肥胖族群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可達 60% 以上。換句話說,如果你是肥胖或腹部脂肪較多,就有很高的機率已經處於代謝異常、甚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中。
三、透過減重改善代謝症候群:邁向健康的一步
減重多少才有效珄
根據多項大型研究及國際指引建議:
減重幅度
|
對身體的代謝影響
|
5%
|
開始改善胰島素敏感度、血糖、血壓與血脂
|
7~10%
|
可使代謝症候群從「符合診斷」回到「不符診斷」狀態,預防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
|
≥10%
|
加強改善上述所有因子,部分患者甚至可達糖尿病的緩解
|
如何安全有效地減重珄
我們建議採取多面向整合策略:
方法
|
說明
|
健康飲食
|
少油少糖、增加蔬果與膳食纖維,控制總熱量攝取
|
規律運動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行為調整
|
建立飲食紀錄、壓力管理、規律睡眠習慣
|
專業協助
|
透過減重門診,醫師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介入,必要時考慮藥物或減重手術評估
|
四、結語:從減重開始,逆轉代謝,重拾健康人生
代謝症候群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個身體發出的「預警訊號」。 好消息是,它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改善的,而「減重」就是關鍵的一步。
只要減少 5% 到 10% 的體重,就能明顯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讓身體回到健康的代謝平衡。透過專業團隊的支持與個人努力,許多人的健康都能出現實質轉變,甚至遠離慢性病威脅。
現在,就是最好的起點。讓我們一起用對的方法,減出健康,改變未來!
歡迎預約本中心門診進行減重評估與健康諮詢
更多資訊請參見【雙和醫院代謝及體重管理中心】網站首頁或來電洽詢
[Reference]
1. UpToDate.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or syndrome X).
2. Swarup S, Ahmed I, Grigorova Y,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Updated 2024 Mar 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3. Wilson PW, D'Agostino RB, Parise H, Sullivan L, Meigs JB. Metabolic syndrome as a precurs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irculation. 2005;112(20):3066–3072.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5.539528
4. Look AHEAD Research Group. Long-term effects of 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our-year results of the Look AHEAD trial.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7):1566–1575.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0.334
5. Eckel RH, Grundy SM, Zimmet PZ. The metabolic syndrome.
Lancet. 2005;365(9468):1415–1428. doi:10.1016/S0140-6736(05)66378-7
6. Després JP.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update.
Circulation. 2012;126(10):1301–131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1.067264
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手冊
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照護流程與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