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肛症手術後應該注意哪些事?

發佈日期:107/04/25

作者:魏晉弘

肛門傷口照顧


每日早晚各沖洗乾淨並上藥膏一次。不需拆線。另外排便後也需沖洗及上藥膏。 

 

擴肛


每一位醫師擴肛的過程略有不同,提供我的方式參考。 

肛門重建術後2週,即須開始擴肛,擴肛一天兩次,每週增加擴肛棒尺寸,直到肛門符合小朋友年齡所需的大小,一般需 6~8週。


如有造廔口的小朋友,在這之後可以將造廔口關閉。 


之後仍需以同樣尺寸繼續擴肛。第一週,一天一次;第二週,兩天一次;第三週,一星期兩次;第四週,直到肛門重建術後六個月,一星期一次。 

  
擴肛時小朋友會有些許不舒服但不會非常疼痛。擴肛初期或改變尺寸時可能會有些許出血,這是常見的現象,需持續擴肛以避免形成更嚴重的結痂而造成肛門狹窄。 


 

觀察事項

 

家庭照顧


家庭對於所有的孩童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這些小朋友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手術後小朋友常有程度不等的排便障礙,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必須學會記錄及觀察小朋友的排便及飲食情況。
 

飲食

 

營養對於小朋友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對於直腸肛門異常術後的小朋友沒有太多的飲食限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需學習觀察哪些食物對小朋友是利便的、哪些是便秘的,將來對於飲食調整很有幫助。
我們有建議的食物清單,但每個人之間是有差異的,舉例來說,牛奶對於大部份的小朋友是利便的,但對有些人卻是便秘的,所以仍需要照顧者找出適合每位小朋友的個別飲食。
 

排便規律及大便性狀


我們的目標是小朋友能規律的將直腸內的便便清空,如果每次排便都沒有將大便解乾淨,儘管每天都有排便,久而久之還是會形成便秘。必須學會如何去記錄排便的時間及觀察大便的性狀,這對於調整飲食及藥物劑量是非常重要的。


腹瀉


部分小朋友在肛門重建及關閉造廔口後會出現水瀉的情形,特別是哺乳母奶,當排便次數一多,尿布疹也隨之而來,嚴重者會產生皮膚潰爛。

 

對於嚴重的小朋友,可以給予早晚各一次的甘油球灌腸,如此可以大大減少排便的次數,傷口也不至於整天都泡在大便裡,尿布疹在幾天內就會有顯著改善。通常水瀉會隨著時間或在開始吃副食品後改善。


便祕


重建手術可以將大部份構造上的問題修復,但先天肌肉及神經的缺損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排便障礙發生在大部份的小朋友身上。

便秘是術後最大的敵人。如果因為長期便秘使得大腸擴張,之後的處理會更加困難,所以避免便秘是重建後最重要的功課。

直腸會陰廔管、直腸前庭廔管、直腸尿道球狀部廔管、無廔管及短段泄殖腔異常屬於癒後佳的,獲得排便控制的機會高,但容易產生便秘。

維持每天1~3次的排便是最理想的,嬰幼兒大便大都是第4~6類,即使只有大便的前端硬硬的(如第三類)都有可能引起肛裂,肛裂引起的疼痛會讓小朋友更排斥便便這件事,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偶發性的發生便秘,可以給予利便飲食,但如果是常態性,就必須加上藥物。更嚴重的情形是如形成堅硬的糞石,肛門口的糞便無法排出,腸道會增加蠕動導致腹痛,也造成近端的水便經由糞石旁滲出肛門外,這時易被誤認為失禁或腹瀉。

 

因此自手術後初期就必須注意防止便秘的產生。另外,防止便秘也有助於排尿訓練。
 

大便失禁


人體將大便儲存在直腸中直到特定的時間及適當的地點再將大便排出,如果無法自己控制大便的時間和地點就是大便失禁。

直腸尿道前列腺部廔管、直腸膀胱頸廔管、長段泄殖腔異常是癒後較差,將來排便控制的機會低。

小時候大便失禁並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困擾,因為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包著尿布,彼此不會有什麼差別。

在三歲之前不需考慮此問題,但需觀察小朋友是不是有便意及每天排便的次數,如在排便前有感覺(如肚子痛)、排便次數僅2~3次或是能暫時憋住便便,這些代表這將來能夠控制排便的機會高些;反之如排便前沒有感覺、持續排少量的軟便,這表示將來控制排便的機會就不高。


滲便

有時會發現小朋友會一天解便相當多次,每次都只解一些些,會讓小屁屁容易起紅疹,甚至破皮,也會讓照顧者的壓力非常大。

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大便失禁或是便秘,也可能同時發生所造成的。不同的原因所需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在接受治療前需要一些檢查才能決定。
 

長期追蹤及治療

 

在重建之後,仍有許多的小朋友會遇到便便的問題。

對於學齡前的小朋友必須小心的避免便秘;對於三~四歲以後需要上學的小朋友,如果還是無法控制排便,腸道管理計劃可以幫助小朋友維持全天的乾淨。

直腸肛門異常術後所需要的是長期且持續的照顧,才能使小朋友有著良好的生活品質,這仰賴家庭、醫療人員及小朋友自己的三方合作,讓小朋友能有正常且不被歧視的成長過程,也讓父母及小朋友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使小朋友長大後可以地負責自己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