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特色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Slide Image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

腦中風是腦部血管因阻塞或破裂而造成腦部損傷的一種嚴重疾病。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統計,腦中風已是造成人口死亡及失能的一大主因,全球人口腦中風的發生率已達六分之一的高比例。而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腦血管疾病長期位於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4位,每年約有一萬多位國民因腦中風疾病失去寶貴的生命。而腦中風造成的神經學缺損及神經功能障礙,也會造成病患與家屬不管在生理、心理、家庭與經濟上相當沉重的負擔。

    在所有的中風患者中,缺血性腦中風佔所有中風的比率高達85%,常見的症狀如肢體無力、麻木、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平衡障礙、視力模糊、甚至是意識改變,大多數的患者同時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疾病,或是合併心律不整。而治療上,除了控制慢性疾病與次級預防外,在急性期還有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及動脈血栓移除術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神經學症狀。

Slide Image

【靜脈血栓溶解治療】

缺血性腦中風是台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主要是因大腦血管本身快速阻塞或由心臟產生的栓子或近端大血管的血栓脫落而造成的腦栓塞。美國國家神經及中風疾病研究院(NINDS)於1995年發表的臨床試驗,發現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發病三小時內使用合成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 recombinant t-PA,Actilyse®),可增加中風康復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可視為特效藥,但若使用時機不當,也可能增加副作用。根據歐美學者使用rt-PA的經驗,若使用於發病超過3小時的患者,則病人產生腦出血的機率會增加(3小時以內增加6%,6小時以內增加14%)

      病人是否適合進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必須經過醫師的仔細評估,一旦不符合準則而施行此項治療,造成的損傷可能多於藥物可以帶來的好處時,將不建議進行治療,因此,並不是所有的中風病人都符合施打。為了減少因藥物引起的出血副作用,必須謹慎篩選適合的病人,於施打後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根據統計,在中風後3小時內使用rt-PA比不使用者有1.7倍的機會能減輕中風的症狀(特別是三個月後),也可增加30%的機會達到僅剩輕微的中風症狀或是完全恢復。

Slide Image

【動脈血栓移除術】

根據研究統計,在所有腦中風的患者中,有20%的患者是屬於腦部大血管阻塞,這一類型的患者即使接受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仍有相當高的比例無法打通血管。此外,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受限於黃金三小時的時間限制,對於超過此時間的患者而言,動脈血栓移除術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治療選擇。依據2016年數篇發表在國際上的研究顯示,如果能在6小時內打通阻塞的大血管,則中重度的腦梗塞病患在治療後3個月內約四成可以恢復良好,比現有治療增加一成以上的恢復率,因此病人的預後主要決定於是否能早期打通血管。健保目前已可給付動脈血栓移除術所使用的材料與技術費用,只要符合急性大血管阻塞的中風患者,前循環中風在8小時內或後循環中風在24小時內,並且符合臨床腦中風分數(NIHSS)8-30分者,即可申請健保給付。

(中大腦動脈阻塞患者,使用抽吸導管經由腦動脈將導管靠近阻塞處吸取血栓,打通後可以看到血液重新流入阻塞處,另外可以看到患者合併有局部血管狹窄,經支架放置後重新灌流良好,可降低再中風風險。)

       腦中風疾病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因為中風而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傷,不僅對病患本身的健康與生活造成巨大的不便與影響之外,對整個家庭、經濟都會有相當大的衝擊,後續的照護與復健療程都是非常辛苦的。而腦中風發生的年紀比例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在30~40歲這個族群發生高血壓性中風的案例也時有所聞,這與現在國人的飲食和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改變飲食與生活中的壞習慣,避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情形發生、適度的運動,以及避免或降低抽菸的習慣,相信能為大家帶來更健康的身體與更好且舒適的生活!

出血性腦中風治療

出血性腦中風,即一般所稱之?腦溢血?,為腦內的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神經學的缺損。最常見的原因為高血壓性的腦出血,其他造成腦出血的原因包括腦血管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畸形破裂與腦動靜脈廔管破裂..等等腦血管疾病。而根據出血的原因,所需的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症狀,從最常見的頭暈、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等症狀之外,依據出血之血塊的大小以及位置,會造成相對應的神經功能缺損:

  • 在大腦部位的出血:根據血塊大小及位置,常會造相對應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語言功能受損失語症、視力模糊..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意識造成昏迷,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
  • 在小腦部位的出血:則會影響到平衡與肢體協調的功能,常會伴隨著嚴重的頭暈及噁心嘔吐,若是出血血塊較大壓迫腦幹或是合併腦室內出血造成水腦,亦會造成昏迷的情況。而若是腦幹壓迫太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長期昏迷的植物人狀況。
  • 在腦幹部位的出血:腦幹為腦的中樞部位,腦幹出血中風,常會直接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如昏迷、植物人。此部位的出血,通常無法用手術清除血塊,而病患也因出血而造成的嚴重神經功能受損,造成無法回復的昏迷植物人狀態,並且有相當高的死亡率。

在治療方面,依據出血血塊的位置與大小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在大腦部位的出血:

  • 血塊體積大於30ml、或是腦腫造成腦中線偏移的情況下,需要神經外科顯微手術來清除血塊、神經減壓,甚至在嚴重腦腫的狀況下,需視情況暫時切除顱骨來釋放腦部的壓力來達到神經減壓的目的。
  • 血塊體積小於30ml,沒有嚴重腦腫但有部分神經功能受損的情況:如一側肢體無力、語言功能受損等狀況,可以經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微創抽吸血塊手術,僅需小傷口,在顱骨鑽一小洞,將血塊大部分抽吸出來神經減壓,加上術後復健療程,增進神經功能的回復程度。雙和醫院目前引入的羅莎(ROSA)手術機器人手臂,在微創腦部血塊抽吸手術中,機器手臂可以提供非常精準的血塊病灶定位及穩定施術路徑,誤差小於0.2mm(毫米),將手術對腦部的影響及傷害降到最低。

在小腦部位的出血:

  • 小腦所在的腦部空間相對較小,故一般來說,血塊以三公分為基準,直徑大於三公分以上的血塊,則會建議需以神經外科顯微手術移除血塊神經減壓,但開刀與否仍需配合臨床症狀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的專業評估,血塊大小並非絕對單一的開刀評估標準,血塊的位置與神經功能的影響,亦是手術與否評估需考慮的部分。

在腦幹部位的出血:

  • 腦幹的體積所佔腦部的比例相對小,但確是整個腦部的中樞核心,其功能是維持人體生命徵象的調控及意識清醒與否,故此部位的出血常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神經功能喪失,如昏迷、植物人、甚至造成死亡!而此部位的血塊,不建議以手術清除,因為即使開刀進去清除血塊,手術本身亦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故腦幹部位的血塊,通常不建議以手術來清除血塊,除非是其他腦血管疾病如海綿狀血管瘤,但需要神經外科醫師的詳細評估。

腦室內出血合併水腦症:

  • 腦部出血性中風常會有腦室內出血併發水腦症。腦室是腦部裡的房間,裡面充滿腦脊髓液(亦可稱腦水)。腦室的作用相當於腦部裡的運河與下水道,若是有血塊與血水在腦室裡面,容易影響腦脊髓液的吸收與循環,進而造成水腦症,此時就需放置腦室外引流管來引流腦水及監測腦壓。

嚴重腦腫:

  • 通常較為大片的腦內出血性中風,會造成腦組織的水腫,導致腦腫顱內壓升高,這會影響意識造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這時除了血塊清除手術之外,可能需要同時切除顱骨,釋放腦壓,以達到神經減壓救命的目的。

其他造成腦出血中風的腦血管疾病:

  • 腦血管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畸形破裂與腦動靜脈廔管破裂..等等腦血管出血性中風,則屬於較為複雜的腦血管疾病,則需先進行腦部血管攝影做詳細的術前評估,再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需進行「腦部血管顯微手術」或是「微創血管內治療手術」,亦或是需要合併兩種手術方式同時進行治療。

Slide Image

血管介入治療

據國外統計,儘管已接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高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兩年內仍有20-25%的腦中風發生率。因此,針對血管高度狹窄、但沒有達到完全阻塞的患者,可以施行頸動脈支架置放,其原理大致為使用氣球撐開後,放置支架於頸動脈。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達到兩個好處:

1. 使血管管徑擴大,增加血流量。

2. 將血管上沉積的硬化斑塊壓住後,內皮重新生長覆蓋,減少血栓形成及剝落。

    此外,此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從鼠蹊部放入鉛筆大小的導管,術後傷口小。目前在台灣有相關證照醫師,包含筆者在內,施行此手術已經相當有經驗。根據台灣健保的規定,有症狀且超過60%狹窄、或無症狀且超過70%狹窄,手術便有健保給付。若不幸為血管完全阻塞而有症狀者,則需全身麻醉進行血管重建或是內膜摘除手術。最重要的是,如果發生大中風導致患者腦部功能喪失,不管選擇什麼治療方式都無法回復神經功能,可見早期發現與處理的必要性。

(術前血管不平整,且有不規則的大斑塊,長期下來血液可能沖刷掉斑塊導致中風。支架放置完成,術後血液流動比較平順,成功減少中風風險。)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是腦部常見的一種血管疾病,這疾病雖然有「瘤」這個字,但那只是中文翻譯的結果,和我們熟知的腫瘤和癌症完全無關。簡單來說,當腦部動脈之動脈壁,因任何原因凸出一個類似氣球的囊狀物時,該膨出部分便可稱為腦動脈瘤,也因為腦動脈瘤本身和動脈管腔相通,因此當動脈血液衝擊腦動脈瘤時,一些壁較薄或較不穩定的動脈瘤,就有機會破裂,進而造成一種突發性且死亡率高的出血性腦中風。隨著大眾對於健康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可能在腦部的影像檢查中意外被檢查出腦動脈瘤;然而,不同位置及不同大小的腦動脈瘤都會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即便是同一種動脈瘤,若發生在不同年紀且過去病史又不盡相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出血機率。因此,並非所有腦血管動脈瘤都是危險度高的不定時炸彈,整體風險評估仍需由專業醫師依據病友及動脈瘤之特性做綜合判斷。大體上來說,體積較大的動脈瘤、發生在特定血管(如後交通動脈、後循環動脈)的動脈瘤、且有動脈瘤破裂之過去病史的人,其腦動脈瘤破裂之機會較高。

    目前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夾除」、「線圈栓塞手術」、及「密網導流支架置放手術」。方式是藉由傳統開顱手術,利用動脈瘤夾將動脈瘤與正常動脈連接處予以夾除,進而使血液無法進入動脈瘤本體;第二種方式,則是藉由一種微創技術,將細小的微導管從鼠蹊部透過動脈管腔送至腦動脈瘤本體,用白金線圈將動脈瘤塞滿來去除動脈瘤;第三種方式,則是另一種微創技術,直接放一個網洞較小的密網支架於動脈瘤的前後,藉由該支架之密網特性,導引血流遠離動脈瘤,是腦動脈瘤間接地消失。三種治療方式各有其利弊,一般需由神經外科及介入性神經放射科醫師根據病患之病情及動脈瘤的特性做一綜合評估後,才能決定出最佳的治療方式。

Slide Image

動脈機械取栓治療聯絡網

急性腦中風治療團隊

全天候影像服務

溶栓、取栓24小時

兩線輪值

Drive in 服務

Slide Image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顱外血管超音波(Extra-Cranial Carotid Doppler,ECCD)

顱內血管超音波(Transcranial Doppler,TCD),為非侵入性檢查,以瞭解腦部及頸部血管有否狹窄或阻塞,以利臨床醫師進行中風防治。

Slide Image

【腦血循自律神經檢查】

腦血流的自律神經功能主要以維持神經細胞活性所需的血液灌流、血壓,意即為了隨時隨地讓腦部神經細胞維持正常功能,血管自律神經必須每分每秒不斷的調整血流給予腦細胞足夠的養分及氧氣。當身體受到疾病的影響,像是系統系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或是腦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等,自律神經功能也會因應身體狀況作出反應,但同時自律神經也可能因為疾病的影響而造成調控能力下降,最後使得腦部血流不穩定而產生次發性腦中風、腦出血、以及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腦部血液循環自律神經的檢查常見的以腦動脈超音波配合周邊動脈血壓偵測,以及以遠紅外線腦細胞灌流偵測搭配周邊動脈血壓來做評估。藉由比較腦部動脈血流和身體周邊動脈血壓的交互影響,我們可以得知血管自律神經的健康程度,或是藉此測量出個人化血壓調控的目標。

    受測病人需維持臥姿,在頭部戴上特製的超音波探頭,由檢查醫師調整好血流偵測位置,並在手指處戴上周邊動脈血壓計並開始檢查。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全程需大約20~30分鐘。從此病人的腦部血管超音波檢查,搭配周邊血壓的檢查,我們可以得出自律神經功能的指標,再由臨床醫師判讀並決定後續治療方針。

Slide Image

【電腦斷層掃描High speed spiral CT scan】 【核磁共振掃瞄1.5T & 3T】

可進行3D-CT Angiography及MR Angiography之造影。

可實施功能性檢查:例如可以偵測病灶之粒子擴散及血液灌流狀態,有助於早期腦中風之診斷、腫瘤與非腫瘤之區分,也可以評估治療後之效果。

Slide Image

【血管攝影】

檢查身體各部血管的一種特殊影像檢查,檢查部位大約可分為頭頸部、肺部、腹 部、四肢及脊椎之血管。血管攝影是檢查體內血管最重要、最詳細的一種方法。

它可以顯示血管本身有無異常(如狹窄、阻塞、破裂、動脈瘤、動靜脈畸型等),也可以顯示病灶與血管的相關位置,以及病灶內部的血管分布等情形,可提供醫師作為診斷及治療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