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特色

Slide Image

深部腦刺激手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置放電極位置的精確度,,傳統立體定位手術精準度約在2到4毫米左右,誤差大多是來自於影像扭轉及定位裝置刻度變化。雙和醫院自107年引進ROSA手術機器人,與其他機器手臂最大不同的是ROSA具有由電腦自動控制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經電腦精密控制可達0.23mm的精準度,在術前計劃好位置,在術中不用開大刀、反覆調整傳統頭架,可克服因儀器本身及人為操作所造成的誤差,提升手術的成功率,且大幅縮短手術時間。

Slide Image

  1. 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探頭集中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以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治療執行中就可以透過核磁共振準確導引能量到目標的神經核(長寬約2毫米)並立即達到顫抖(原發性震顫及巴金森症顯性震顫)治療的效果
一、原發性震顫
  1. 您自己或是身邊的親友,是不是有過緊張時,手部不能控制的顫抖經驗?那時候既不能寫好字,也不能拿好東西的感覺,是不是很令人氣餒?一般人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情緒激動或是藥物刺激而產生顫抖,不過卻有另外一些朋友,是因為神經退化的因素,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的顫抖.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原發性震顫,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這樣的困擾. 他們的生活,會因為顫抖,造成大大小小不等的不便,除了寫字無法準確握筆,拿杯子卻把飲料灑出來之外,在操作一些比較精密的事務上(拿鑰匙開鎖),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

所謂原發性在醫學中使用時,指的是單一的症狀,沒有具體的潛在原因。因此,原發性震顫是指震顫為主要病症的症狀,沒有已知的原因造成(如甲狀腺亢進,酒精戒斷,巴金森症等等)。雖然原發性震顫在老年人中最常見,但也可能發生在從童年到成年的任何年齡。超過一半以上的原發性震顫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因此,原發性震顫被稱為家族性震顫。原發性震顫有時也被稱為良性震顫,但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原發性震顫可能導致病人心情上的沮喪及尷尬,症狀嚴重到導致病人日常生活失能。

藥物估計對大約一半的患者有效,但是很少完全消除震顫。每個人對不同治療的反應因人而異,所以可能需要時間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藥物治療不成功,您的震顫繼續導致障礙,外科手術選擇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是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可能是一種選擇。這兩種手術發展已久,成效也很顯著,但是許多病友忌憚手術本身需要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可能風險而裹足不前. 幸運的是,自從2017年起, 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MRgFUS)正式得以在國內進行,用來治療原發性震顫. 新技術最大的不同,是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探頭集中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以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治療執行中就可以透過核磁共振準確導引能量到目標的神經核(長寬約2毫米)並立即達到顫抖治療的效果 (如下圖,患者繪圖原本會受到嚴重顫抖而影響,治療後立刻能夠精準畫圓).

二、巴金森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最主要退化的神經元是在中腦黑質內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在患者的腦解剖中可以發現黑質內多巴胺神經元較少,並且有路易氏體的異常蛋白質堆積.近年研究更發現,神經退化的現象並不局限於中腦,在延腦,橋腦甚至大腦都有神經退化和路易氏體堆積.粒線體功能異常,路易氏體蛋白堆積以及發炎反應都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因子.

巴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包含動作緩慢,靜止型顫抖,僵硬以及步態不穩.又可以依照症狀區分為以動作緩慢和僵硬為主的一類,或是以顫抖為主的一類,因此患者不一定會有手抖的現象.另外原本有顫抖的患者,到了疾病晚期可能因為肢體過度僵硬的關係,而不再出現顫抖的現象.

目前國際上針對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準則是出現動作緩慢之外加上僵硬,顫抖或是步態不穩三者其中一項. 另外還需要排出上述例如中風,水腦或是其他藥物造成的類巴金森症候”. 可以作為診斷參考的依據包括了對於左多巴胺藥物的反應,以及鎝-99m TRODAT-1掃描來評估中腦多巴胺神經元是否有不對稱的退化.

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是以補充腦中多巴胺為原則,因此在神經元持續退化的狀態下,腦內多巴胺的含量會仰賴藥物來補充以維持正常生活功能.另外, 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步態不穩,因此避免跌倒是相當重要的. 另外, 手腳動作緩慢或是僵硬的部分,若沒有持續的運動,則會加重這些症狀的嚴重度. 還有, 吃藥的時間應該避開三餐飯後, 以免食物內的蛋白質會影響藥物吸收,造成藥效變差. 使用藥物上若有出現疑似不適應或是副作用, 則應該回診與醫師討論並且調整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