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Slide Image

婦癌團隊特色:

  本院自民國98年10月起成立了婦科癌症的多科整合醫療團隊,由婦產部的婦癌組、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醫學部等各專科、次專科醫師,並整合營養、社工、個案管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目標是達成專業團隊方式之整合性且最 新穎的治療。特色有下列:

(一) 婦產部團隊開發出(子宮內膜分子抹片)、用子宮頸抹片篩檢,準確率達9成,降低不必要的侵入檢查。

(二) 婦癌團隊定期(每月2次)召開多科團隊的病例討論會,由專責醫師負責,將每一位癌症病患作治療前之團隊共同評估及治療計劃的擬定,期能以病人為中心提供給病患最好的醫療及照護。

(三) 這是一個整合性的團隊治療方式,所依據的是實證醫學及『癌症診療指引制定及監測作業規範』標準,並於101年由北醫大三院婦癌人員及校方癌症主管專家每年審核更新修訂,擬定該婦癌之診療方法,並對會議論點作記錄,藉以提昇癌症診療品質。

(四) 此外團隊藉由整合區域醫療資源,從事社區民眾的癌症篩檢,期能做好預防癌症、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的社區整體健康維護。

Slide Image

胃癌團隊特色:

  根據民國105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胃癌發生率為第九名、死亡率第六名,男性胃癌患者為2306人、女性1352人,胃癌於多數已開發國家是罹患率逐漸降低的癌症,但其相關的治療仍是重要的課題。

本院消化內科透過內視鏡手術,針對侷限在黏膜層的早期胃癌患者,以內視鏡的技術切除,且大幅提升病患未來的生活品質;此外,消化外科腹腔鏡手術切除經驗豐富,不僅縮小手術傷口及術中出血量,同時也降低了術後住院天數,明顯提升醫療品質。本院於2013年引進達文西手臂,融合高科技電腦與靈活的機器手臂,將外科手術達到創新與突破,減少術後傷口疼痛及降低感染風險,且復原時間快,住院時間短,更早恢復正常活動,進而開啟治療上新的一頁。而術後的病患,為去除臨床上無法偵測到的微量轉移細胞,故視個別情況,由血液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施予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可減少疾病復發及提高術後存活率。

  本院整合胃癌多專科醫療團隊,提供腫瘤聯合門診、住院共同照護,使病患獲得國際級的治療計畫,本院不僅僅提供罹癌患者生理上的治療,於住院時由護理人員評估,進而轉介腫瘤心理師給予心理支持、安寧共照、社區居家服務,進而達到五全的照顧服務。

肝癌團隊特色: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18年最 新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全球癌症報告》, 兩性中,肺癌占總癌症發病率的11.6%;接著是乳腺癌同樣為11.6%;結直腸癌10.2%;攝護腺癌71%。死亡率排名前四的癌症依次為肺癌18.4%;結直腸癌9.2%;肝癌8.2%;胃癌8.2%。

  全球肝癌患者有四分之三集中在亞洲,每年約有50萬新發生個案。肝癌是造成亞太地區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民國105年肝癌死亡率為35.48%,只略低於肺癌;癌症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位、女性為第2位。

  初期的肝癌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直至發展到晚期,肝癌的跡象及癥狀才會顯示出來,因此難以在早期察覺肝癌的出現,或當局部症狀明顯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小的腫瘤只能靠影像檢查來偵測,所以定期檢查是很重要的。

  「肝癌的高危險群」,包括:1.肝硬化病人2.慢性肝炎病人3.B型肝炎帶原及C型肝炎感染者4.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由於台灣的肝細胞癌有其中約有60%-70%是B型肝炎引起的,20%-30%是C型肝炎所引起,因為慢性病毒肝炎會造成肝硬化,進而產生肝癌。肝癌雖然可怕,只要能早期治療,預後都很不錯;而定期檢查則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肝癌、如何提高存活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本院於民國97年成立癌症中心,民國98年8月成立肝癌多專科治療團隊。本院肝癌團隊由一般外科 科主任 陳信安醫師主導結合消化外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線腫瘤科及放射線診斷科各科專科醫師所組成。民國98年為近一步提升診治水準,制定「肝癌診療指引」,並於民國101年起由台北醫學大學三家附設醫院共同制定『癌症診療指引』手冊,並每一年進行修訂,以提供臨床醫師在臨床診斷及治療適切的指引方向,期望藉由標準化的診斷及治療流程來及早發現癌症病因,提高治癒率,並提升院內肝癌的醫療品質及早期診斷率,最終以讓就醫民眾得到最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為目的。

  消化外科醫師在肝癌治療上擁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於肝癌在臨床上的表現相當歧異,加上肝癌患者多半合併有肝機能不全,所以在選擇肝癌治療方式時,必須由專科醫師做全盤考量後再予以慎重決定。目前關於肝癌治療的共識是適合開刀切除的病人最好接受手術切除,因為手術切除是能夠有效的把腫瘤除去,將局部復發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消化內科醫師可利用超音波進行肝癌病患診斷及治療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因大部分肝癌病人發現疾病時,很多已不適合手術治療,這時候非外科性治療就成為病患治療的選擇,例如:射頻燒灼術、酒精注射等等。並積極發展肝癌射頻燒灼術治療,提供無法執行手術根治性治療病人可以治療方式,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另外本院肝癌/肝炎的防治中心與社區篩檢合作,利用醫療服務與癌症篩檢活動進入社區,為民眾進行B型肝炎篩檢與衛教防護服務。

  放射診斷科醫師應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工具來診斷肝癌。並可利用電腦斷層導引進行切片檢查,或以血管攝影達到確定診斷的目的,更可進行血管栓塞作為肝癌治療。放射診斷科醫師在肝癌的診斷及治療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病理科醫師可依據切片檢查及手術切除後的組織進行診斷,確立腫瘤的病理分期、腫瘤細胞惡性度等提供臨床醫師對於診療計畫的訂定,以及對於疾病預後的預測。肝癌需賴有經驗的病理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分類,因此一個良好的肝癌多專科團隊,需要本院優秀病理科醫師的參與。

  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提供肝癌病人手術後輔助性的放射治療,或是提供病人在手術之外的另種治療選擇。血液腫瘤科醫師則可提供病人手術前或是手術後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提升腫瘤的治療效果。

大腸直腸癌團隊特色: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依據105年國健署癌症登記年報統計,結直腸癌的發生率為男性第 一位、女性第二位,死亡率為第三位,對人們的影響不容小覷。

  結直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若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結直腸癌成因為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本院消化內科專於內視鏡技術,多位醫師專門赴日學習相關技術,可利用內視鏡直接觀察診斷,必要時透過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e,NBI)觀察外觀,染色內視鏡術(Chromoendoscopy)及擴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得以提高診斷率,並使用切除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的技術加以治療,其優點在於體外無傷口,保留器官員本功能,術後恢復快、住院天數短(3~5天),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李,2019)。

  而需接受根除性手術者,大腸直腸外科以腹腔鏡、經肛門微創直腸切除保留肛門手術、達文西手術進行腫瘤切除,可縮小手術傷口及出血量,降低手術合併症及住院天數。以往中低為直腸癌由於距離肛門口過近,因此要做直腸肛門全切除手術,使病患無法保留肛門變成終身都要使用人工肛門,造成病患身心巨大的影響。

  本院大腸直腸外科自五年前起,開始發展經肛門微創直腸切除保留肛門手術,此手術方式是配合影像系統經肛門清楚目視腫瘤下緣進行直腸切除手術,再配合達文西機器手臂或腹腔鏡進行下腸繫膜動靜脈高位結紮及淋巴結清除,藉以達到腹部傷口微小,肛門保留效果佳等優點,另外其他科學研究也認為經肛門微創直腸切除保留肛門手術能更準確掌握腫瘤的安全距離,以及男性性功能的保留也較傳統經腹部直腸切除手術有較好的成果。

  在術後輔助性治療上,主要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近年來大腸直腸癌「化學治療」已進步很多,不但副作用相對輕微,降低復發並可延長存活率。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為了進一步提供治療效果,給予標靶治療藥物合併化療藥物使用;在放射治療方面,主要用於直腸癌患者,本院放射腫瘤科擁有影像導航式全域調控弧旋刀(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螺旋刀(Tomotherapy)及加馬刀(Gamma Knife)等設備,可達到高精確、高效率及低傷害的先進放射線治療。

  本院於民國98年成立結直腸癌醫療團隊,主要針對結直腸癌病患的治療。團隊成員含本院各領域優秀醫療人員:大腸直腸外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科以及病理科。此外,每年聯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萬芳醫院,依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NCCN)之診療指引共同修訂治療方針,使本院病患能夠得到國際級的診療,而每週召開一次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個案並提供癌症相關之診斷與治療經驗,使病患得到更好的保障,為當地居民帶來治療的新的一頁。

Slide Image

乳癌團隊特色:

  本團隊在吳志雄教授、彭汪嘉康院士的督導、團隊召集人蘇智銘醫師協同各科醫師與相關醫事人員的專業合作下,每年新診斷與轉院求治之乳癌病人在統計上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顯示出本院醫療團隊診療努力已深獲民眾及病友的稱許及肯定。

  乳癌不僅讓病人本身承受到極大的病痛壓力,其家庭也需忍受精神層面及經濟壓力,因此預防確實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現今罹患乳癌人數逐年攀升,除了自然成長之外,透過媒體宣傳乳癌防治重要性,像是雙和醫訊及醫院官網,提倡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理念,運用醫病共享政策讓病人能更了解自己本身的治療,與醫師一同討論,共同決定治療方針,院內也舉辦乳癌防治週,舉辦相關講座活動,病人在團隊密切合作下,從診斷、治療到追蹤經歷這三階段,每一階段,團隊都依據指引、團隊討論及醫病共享決策,使病人獲得最適當之診療計畫且順利進行。治療如同接力賽,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首先,由乳房外科醫師進行第 一線排檢、診斷、評估手術可能性與術式選擇;整型外科醫師針對術後外觀評估重建方式;影像醫學部醫師、核子醫學部醫師藉由影像評估臨床分期以協助臨床醫師規劃治療計畫;病理科醫師判讀病理切片確認組織型態、分化情形、免疫染色等等病理重要影響預後及治療因子,更是臨床醫師急需仰賴的一環,在乳癌治療中佔著重要的參考決策因子。每位醫師各司其職,診療階段環環相扣,治療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合作與接棒,考驗團隊成員彼此的溝通與默契,每一個步驟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臨床試驗與緩和治療,在乳癌治療上各佔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論是術前縮小腫瘤以利後續手術進行、術後的輔助治療降低未來復發轉移的風險或是轉移性乳癌病人的疾病控制與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與抉擇。而本院放射腫瘤科具有放射線治療之最 新利器與技術,除了術中或術後放射線治療及強大的專業團隊照護衛教,將病人對於放療的擔心、不安,治療的副作用降至最低,安心接受治療,以能提供乳癌患者治療高品質為目標。

  透過每月召開兩次乳癌多專科團隊會議,藉由團隊們醫師討論達成治療共識,利用團隊時間舉辦讀書會及邀請專家講課以求精益求精,且由吳志雄教授發起乳癌病人多科會診,藉由團隊同時評估決議並即時對病患進行一對一治療解說,不僅增加醫病關係的建立,減少團隊醫師之間的疑慮,更能發揮各科專科醫師的專業與深度。

  為更精進本院治療品質,與國內外各大醫學中心進行最 新的臨床試驗,及本院轉譯實驗室合作,進行乳癌的各種研究,以期能發現更新的診斷、藥物或治療方法。亦協助配合定期監測各項醫療品質指標與癌症資料庫的建立並回饋團隊進行檢討分析加強改善,提升乳癌診療的照護品質。

  另外,個案管理師的諮詢與衛教打造個人化照護,不僅減少病患擔心與焦慮並與復健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等醫事人員彼此共同合作,使病人的診療之路更為安心與順遂,在癌症中心及社工室的支持及幫助下,成立了乳癌病友團體:「雙和彩虹聯誼會」,提供病友們相互間資訊分享、心情交流的園地。定期舉辦新病友座談會、春遊與秋遊活動、醫療講座及不定期邀請專家進行分享專業知識,對病患及家屬提供各種醫學教育或心靈支持課程,增加社會支持,讓病友們了解就醫之路不孤單,雙和醫院乳癌團隊關心您!陪伴您!

Slide Image

頭頸癌團隊特色:

  雙和醫院頭頸癌團隊,自民國98年7月,在耳鼻喉科陳聰明醫師的帶領下,結合耳鼻喉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放射診斷科、核子醫學科、復健科、身心科、營養師、與個案管理師一同組成跨科部治療團隊,在團隊的密切合作之下,自診斷、治療、追蹤三階段,結合多專科的合作,幫助患者完成相關治療,本團隊定期召開制定頭頸癌各部位治療準則會議,凝聚治療共識、每兩週召開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案例之腫瘤分期和治療策略等,共同努力讓病人重回社會生活。

  頭頸癌患者經治療後容易有身體心像改變之影響,本團隊致力於提升醫療健康服務品質,透過多專科溝通聯繫與有效地運用資源,於104年邀請復健科醫師與專業的語言吞嚥治療師加入團隊,從治療前的介入到完成治療後的復健訓練,協助患者說話及吞嚥,使其能維持生活之品質,進而增進患者重入社會與人接觸的信心。在經濟層面社工師會予以評估,提供經濟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諮詢與轉介。個案管理師定期追蹤診斷治療完成情形及心理情緒狀態,即時反應提供給團隊成員,期許將病人問題聯繫各專業人員及早介入。於末期的病人也提供緩解症狀、關心情緒、身體照顧的安寧緩和照護團隊,協助病人在生命終點前可以留下更多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最愛的人。

  除此之外,本團隊成立之頭頸癌病友團體:「太陽花支持團體」,定期舉辦病友講座(圖一、圖二),邀請團隊中各科專家,提供患者治療時心理與衛教協助、病友們彼此間的資訊分享與心情交流。罹癌對患者及家屬之衝擊甚大,本團隊陪伴著患者接受如同接力賽般的診療,除了合作更需要接棒,每一位成員環環相扣,我們的目的是提供患者最高品質之照護,使患者能安心且放心的在本院接受治療。

Slide Image

肺癌團隊特色:

  本院於民國98年8月成立肺癌多專科團隊,隸屬於雙和醫院癌症中心,成立的主旨在於提高肺癌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工作內容包含:

  1. 制定符合國際標準及在地精神之治療指引
  2. 推動病人治療前多專科團隊討論
  3. 定期舉辦病友會,提供病人治療時心理與衛教協助
  4. 定期舉辦病例討論及工作檢討,並向癌症中心提報成果統計
  5. 定期修訂肺癌診療藥物及標準化流程修訂,並取得多專科治療共識

  於民國101年5月,本院成立"肺癌"病友關懷活動的團體,並命名為肺活力團體,至今年度共舉辦過多次。成員包含: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社工、病患及家屬,由成員之經驗分享、資源的交流,並提供癌症諮詢服務與醫學教育、及身心靈相關的問題解答,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肺癌團隊更於107年10月於永和四號公園舉辦大型社區講座,由招集人李岡遠主任的帶領下,多位專科醫師的演講,讓病友、家屬在一個互相分享與學習的團體中,得到問題及情緒的紓解,以及團體的心理支持。讓肺癌病患本身及其家屬友人能在治療肺癌過程中,不會因為心理支持缺乏而致治療中斷,更可因為有家人支持而走向更有品質的生活與生命尊嚴。

  在台北醫學大學的全力配合下,本院致力發展胸腔腫瘤之醫療技術及研究,使本團隊具國際級一流水準的醫療服務量能,在協調各科團隊力量及合作下,期望能給予正確的分期,提供及時且優質的治療,並減少治療的合併症與後遺症,以增進病人的存活及生活品質。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中,近年來肺癌發生率皆前三名內,且自民國100年起,蟬聯死亡率第 一名。本院擁有醫學中心等級之胸腔外科內視鏡治療手術,更於102年底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達文西手臂即是劃時代下的科技,醫師對腫瘤的脈絡掌握得以一目了然,提高手術過程的安全性,以及擁有少數醫學中心方有之新式氣管內視鏡超音波技術(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 縮寫為EBUS)之檢查能力。它可以減少外科開胸切片方式來確定診斷,避免手術風險。可以協助探查傳統光學氣管鏡無法看見的病灶,提供精確的診斷及切片檢查。

食道癌團隊特色:    

  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成為台灣10大死因之首。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5年全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47760人死於惡性腫瘤,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7.70%。食道惡性腫瘤在台灣10大癌症死亡率的排名第9名。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10大癌症為第6位、女性10大癌症為第24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10大癌症為第5位、女性10大癌症為第20位。食道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2.47%,當年食道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3.62%。

  診斷為早期食道癌可以直接手術之病人,本院胸腔外科團隊之微創手術經驗豐富,目前已可施行全腔鏡食道切除手術或達文西食道切除並重建手術。食道癌手術以傳統的開腹手術,傷口可能長達40公分,若加上食道黏膜受創,施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增加難度。達文西食道切除並重建手術,採用更精準的機器人手臂進行手術,手術時間縮短、傷口變小,復原速度快。機器人手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3D 視野,且具穩定、迅速、精緻的特點更讓胸腔外科醫師多了更精良的手術視野和操控性,達到早期恢復及縮短住院天數的目標。加上對於術前及術後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對食道癌之角色目前已經相當確定,而本院之放射腫瘤科設備新穎,擁有最 新的影像導航式全域調控弧旋刀、螺旋刀、加馬刀及近接腔內治療機等設備,可達到高精確、高效率及低傷害的先進放射線治療,醫師陣容堅強,未來應強調本院在這方面的優勢,以增加病人留院治療之意願。

  本院於民國98年8月成立食道癌多專科診療團隊。食道癌多專科診療團隊由胸腔外科王良順教授指導,胸腔外科郭光泰主任領軍下,整合消化內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診斷科及病理科等專業形成的食道癌多專科醫療團隊,由醫療團隊固定每月召開2次多專科醫療團隊會議,提出案例討論,由各科醫師同時討論決議案例腫瘤分期及相關治療方向,並提供聯合門診與住院共同照護,使病患能得到最佳的治療計畫及醫療品質。

Slide Image

血液暨淋巴癌團隊特色:    

  淋巴癌在國內並不罕見,為提供淋巴癌患者完善的診療,血液惡性疾病暨淋巴癌需仰賴有經驗的病理科醫師作正確的診斷與分類,因此,一個良好的血液暨淋巴癌多專科團隊,需要優秀的病理科醫師參與。

  病理科醫師可依據切片後的組織進行特殊染色,以確立癌症的最後診斷,並藉此提供臨床醫師在訂定診療計畫與評估預後所需的重要資訊。若臨床與病理的醫師無法達成共識時,將進行院外會診,請相關專家學者提供意見,以期將病患之病況追根究底。放射診斷科醫師應用超音波、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工具來協助診斷,並可利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進行切片檢查,以達到確斷的目的。 另外,正子檢查在淋巴癌分期的角色日趨明確,所以大部分病患於確診後都須仰賴正子攝影來建立正確的分期。也因為分期與病人之預後息息相關,所以核醫科的專業醫師參與對於團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提供病人放射線治療,增加疾病治療與疼痛控制的成效。

  本院特成立血液暨淋巴癌多專科診療團隊,由血液腫瘤科蘇勇誠醫師擔任召集人,放射腫瘤科蔡若婷主任擔任副召集人,並涵蓋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等各專科醫師,並在個案管理師的協助下緊密合作。整個醫療的過程當中,營養師、護理師、藥師等專業人員也在病人的照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院血液暨淋巴癌的病人從診斷、臨床分期、治療到追蹤,都須經團隊醫師們的整合討論,並依據病情來共同決定出對病人最有幫助的治療計畫。另外,在追蹤的過程中,若發現病人出現復發的情況,血液腫瘤科醫師會再次將病患提出討論,以尋求病人的最佳治療方式。

  本團隊定期開會,針對院內新診斷及復發的案例進行討論。血液腫瘤科醫師常是血液惡性疾病患者在臨床上的首位把關者,藉由臨床詳細的理學檢查與病史詢問,輔以周邊血液或骨髓抹片檢查作為細胞型態確認,大多數病人即可得到初步之臨床診斷。之後再加上病理切片進行確認,即可完成最後的診斷。另外,本院自民國99年起提供流式細胞儀的檢測,並已經完成染色體檢查的建置,為血液惡性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多的利器。

Slide Image

泌尿道腫瘤團隊特色: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5年癌症登記的報告,男性發生率前10大癌症分別為前列腺惡性腫瘤及膀胱癌,前列腺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5位,膀胱癌則為第9位,前者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5.06%,後者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2.14 %,前列腺癌及膀胱癌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4.69%(前列腺2.82%;膀胱癌1.87 %)。

  前列腺癌在東西方國家是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台灣發生率雖然低於西方國家,但每年新診斷病例也超過一千人,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前列腺癌、如何提高存活率、如何去拯救前列腺癌患者,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前列腺癌的風險因子包含高齡、家族病史、種族等,多發生在65~75歲之間的老年人,是一種進展緩慢的癌症,症狀不明顯,初期時因前列腺沒有壓迫到尿道沒有排尿症狀故不易察覺,因此當發現有前列腺腫大症狀出現,就應定期追蹤以及早期發現癌症。

  膀胱癌發生的正確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其好發於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為無痛性血尿,若年紀超過60歲,大約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臨床症狀就是血尿,出現無痛性血尿,確定的原因需由醫師經過詳細的問診加上檢查後,才可診斷,而膀胱癌的預後與診斷的早晚非常有關。

  為使泌尿道癌病患得到最佳的治療成效,本院於民國99年成立泌尿道癌多專科團隊。本院由泌尿外科主任陳冠州醫師主導結合泌尿外科、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核子醫學科、放射線腫瘤科及影像醫學科各專科醫師共同組成,並制定『前列腺癌臨床指引』手冊,提供臨床醫師在臨床診斷及治療適切的指引方向,並於民國101年起由台北醫學大學三個附設醫院共同制定『癌症診療指引』手冊,包含前列腺癌及膀胱癌,每年進行修訂,期望藉由標準化的診斷及治療流程來及早發現癌症病因,提高治癒率,並提升院內的醫療品質及早期診斷率,讓就醫民眾得到適當且高品質之醫療照護為目的。

Slide Image

甲狀腺癌團隊特色:

  本院甲狀腺癌治療團隊,由一般外科陳信安主任自104年領軍,召集各領域優秀人員共同組成跨科部合作醫療團隊,新陳代謝科醫師應用頸部超音波、細針抽吸,為患者進行初步的確診;放射診斷科醫師協助判讀X光、頭頸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手術醫師(一般外科、耳鼻喉科)依據各項檢查報告,研擬並與患者討論出一套適合的治療方式;病理科醫師依據細針抽吸的細胞及手術中冰凍切片報告與手術切除後的組織進行病理診斷及手術之病理分期;核子醫學科醫師協助評估放射性碘治療的劑量及時機,並協助患者在適當的時機接受高劑量放射線碘治療;個案管理師負責協調患者的檢查與治療及追蹤,並提供患者第 一線諮詢的管道。團隊中每科別皆在醫療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提供患者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於104年起,由台北醫學大學三家附設醫院之專家,定期召開制定甲狀腺癌治療準則會議,共同制定『癌症診療指引』手冊,以提供臨床醫師在臨床診斷及治療適切的指引方向,除每年進行診療指引修訂,更監測臨床醫師是否有依據指引給予患者適切的照護,除此之外,本院甲狀腺癌團隊成員,每月定期召開團隊會議,針對患者的腫瘤分期和治療策略等,進行討論。甲狀腺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術後再依病理危險因子決定後續是否輔以放射線碘治療。依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105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

1.全國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48%(3679人)。

2.甲狀腺惡性腫瘤死亡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個案數的0.38%(182人)。

3.甲狀腺惡性腫瘤於十大癌症發生率(不分性別、不含原位癌)中排名第7位。

4.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4位。

5.甲狀腺惡性腫瘤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5位、女性為第22位。

6.甲狀腺惡性腫瘤組織形態以乳頭狀癌最多、濾泡性癌次之、未分化癌列居第三。

7.甲狀腺惡性腫瘤首次治療以手術治療最多占94.89%(3491人)。

Slide Image

胰暨膽管(囊)癌團隊特色:

  民國71年起,癌症即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依國民健康署108年公告之105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胰臟癌發生率排名第13位,其死亡率則高居男性排名第8位、女性第5位;肝及肝內膽管癌的發生率於男性第2位、女性排名第5位,死亡率排名第2位;膽囊及肝外膽管癌發生率排名第18位,死亡率男性排名第15位、女性第14位。

  因此本院於民國103年成立胰暨膽管(囊)癌團隊,結合一般外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營養科、個案管理師及腫瘤心理師,共同成立多專科團隊,每年共同制定診療指引,每週召開團隊會議,討論並擬定個案相關治療方針。

  由於胰臟癌及膽管(囊)癌早期皆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診斷時已為末期或無法手術治療,喪失治療的寶貴時機,而這些癌症都是診斷不易、疾病惡化迅速,且目前沒有非常有效的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而沒有治療的轉移性病患其平均的存活期僅6個月,盼望透過本團隊的成立,多專科醫療人員的努力,盡力提升病患存活時間,改善生活品質,嘉惠當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