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特色

1.物理治療

腦傷後遺症、脊髓損傷、週邊神經病變、坐骨神經痛、關節炎、筋骨疼痛、運動傷害、腦性麻痺、斜頸、兒童粗大動作發展遲緩等。

 

2.肌肉骨骼震波治療

體外震波是一種治療慢性肌腱炎、筋骨慢性疼痛的技術,屬非侵入性、無放射性的治療。
治療原理為針對慢性疼痛的部位給予高能量震波,促使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功能,可使疼痛的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回復應有的生活品質。

成人生理

成人生理職能治療的目的在於協助因疾病導致失能的患者重新參與對他們有意義的日常活動,患者類型包含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手外傷,頭頸癌,乳癌術後水腫等。

工作強化

  • 職災服務諮詢:提供職災勞工勞保相關醫療、傷病給付申請流程及諮詢。
  • 工作分析:透過分析職務內容了解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所需要具備的工作能力要求。
  • 工作能力評估:經由評估各項工作能力要素了解職災勞工目前具備的工作能力是否符合工作要求。
  • 工作強化訓練:藉由訓練職災勞工需要加強的工作能力要素以及實際模擬職務內容等方式,逐步增加工作能力及耐力以符合工作所需。
  • 職務再設計:會同相關領域專家實際進行工作現場訪視,提供適當的環境、設備、工作流程等改善建議,以協助職災勞工順利復工。
  • 相關資源連結及宣導:協助有需求的職災勞工轉介相關的社會福利、就業輔導單位,推廣職業病/職業傷害相關的預防宣導及服務資源。

 

 

小兒復健

兒童職能治療提供嬰幼兒到學齡兒童有發展遲緩,腦性麻痺,自閉症,行為情緒異常及多重障礙等孩童評估及介入(包含早療評估),藉由改善動作,感覺,認知及行為的能力增加孩童在生活各層面上的獨立性。

輔具評估

輔具的使用能減少因疾病導致失能的患者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上的困難度,其範疇包含了進食,穿衣,洗澡,如廁,移行,溝通,社交等,除了給予日常輔具的使用建議外,本院的職能治療單位也針對患者的能力提供輔具評估的服務。(圖一)

副木製作

副木使用的目的在於提供患肢支持,適當的擺位及預防關節變形,本院為低溫塑型的副木材料,常見的患者類型有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板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偏癱患者,手外傷及燒燙傷等。(圖二)

虛擬影像遊戲

隨著科學及科技的進步,職能治療的介入方式也因應時代加入新科技作為治療的媒介,藉由提供一個遊戲所創造出的類真實虛擬環境,依據個案的能力去選擇難易度,讓個案能夠集中注意力在任務當中。而虛擬遊戲除了能提供立即的視覺回饋之外,也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及誘發參與的動機。(圖一)

上肢機器動作訓練

機器驅動加上虛擬實境影像,誘發或促進神經性動作訓練並協助手部肌肉伸展抓握,以達治療療效。(圖二)

園藝治療

藉由參與種植及園藝的過程作為治療的媒介進而達到設定的治療目標。已有文獻研究顯示園藝治療對失智症,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精神病患者在生理及心理能力上有改善,如肌耐力,協調,平衡,記憶,認知,語言及社交能力等。

 

一、構音、語暢、嗓音、共鳴障礙之評估與治療(孩童構音不清楚、說話不流暢、口吃、聲音沙啞、嗓音治療)

二、語言理解、表達障礙之評估與治療(包括失語症、語言發展遲緩、讀寫困難)

三、吞嚥障礙之評估與治療(嬰幼兒、成人、老年人的吞嚥障礙或吞嚥困難及嬰幼兒餵食困難)

四、語言發展遲緩之評估與治療(早療療育評估)

五、溝通障礙輔助系統使用之評估與訓練

六、語言、說話與吞嚥功能之儀器操作

嬰幼兒口腔動作發展

嬰幼兒口腔動作發展進程及餵食建議事項

  嬰幼兒的口腔動作發展,涵蓋了嘴唇、舌頭、下巴、牙齒、硬軟顎的動作能力及其使用功能。這些口腔部位的動作能力和互相之間的協調能力會進一步影響到嬰幼兒的吞嚥功能,且與之後吃不同材質食物能力息息相關。再者,口腔動作也會影響未來發音清晰度能力,所以了解嬰幼兒的口腔動作發展是很重要的。

 

  • 「兒童」心理衡鑑與治療:提供幼兒心智發展、認知(如:智能、注意力)、氣質、行為、情緒、人際互動能力等評估,
      據此以提供合適的親職諮詢、情緒行為、社交技巧、親子互動技巧、家長管教技巧訓練等服務。
  • 「成人」心理衡鑑與治療:提供認知、情緒、性格、行為問題、壓力因應、疾病適應等評估服務,
      並給予個案或家屬相關之心理諮詢與治療。

1.介紹:

本院引進義大利進口的「Gloreha」,其連接纜線手套,配合螢幕3D動畫進行抓握練習,可結合多種治療模式 (圖一~四)。

過機器手臂輔助所需完成的動作,進而強迫個案使用患側練習,並結合視覺、本體覺、心像練習等要素,使得大腦動作皮質獲得正向回饋,增加大腦損傷區域再重組,而同時輔以虛擬實境復健,可增加個案娛樂性及復健動機效果。此外,訓練時合併使用手臂支撐架,幫助個案進行各方向的取物練習,更可模擬生活中抓取物品之動作。

2.適用對象

  1. 肌肉無力、腦傷之個案(如:中風、腦性痲痺、腦動靜脈畸形、創傷性腦傷等)

3.本院上肢機器復健之優點

  1. 過去機器復健多著重在肩膀、手肘等大動作輔助訓練,本機器可協助手指動作抓握訓練
  2. 訓練時合併使用手臂支撐架,幫助個案進行各方向的取物練習,更可模擬生活中抓取物品之動作
    1. 輔以虛擬實境復健,增加病人復健動機
    2. 可提供高強度、任務專一性

4.文獻成效

  1. Varalta(2014)研究三位患側忽略中風個案,進行兩週訓練,使用被動對指模式,請個案閉眼說出正在動的手指,結果可改善患側忽略現象。
  2. Vanoglio(2016)研究30位急性中風個案,進行一週6天,共6週的介入,進行機器復健或被動手部運動,兩組在日常生活顯著進步,機器復健組更在手功能有明顯進步。
  3. Petioký(2016)研究72位單側偏癱個案進行三週介入,結果顯示72位個案中有31位增加主動動作,尤其有稍微手指動作及張力較小病人有較佳結果,另外還可減輕疼痛、腫脹、張力及改善抓握品質、患側知覺。

5. 本院研究結果

    研究25位中風個案,進行12次訓練,比較傳統治療與上肢機器復健治療效果,結果顯示上肢機器復健可顯著增加上肢肩膀和手肘控制分數及日常生活參與分數,相較傳統治療組,伸指肌群在拿取小積木時有較好的動作表現。上肢機器復健相較傳統治療可增加中風病人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功能、伸指肌群動作效率。

 

6.影片介紹連結